特约记者飞飞 2004-10-19
由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改编的同名话剧,昨天至23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这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重头戏具备了众多的时尚元素:名人荟萃,艺术性和可看性兼具,在充分表现原著精神的同时,在情节上进行了合理的改编,更符合话剧的表现方式,也更接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全剧分为两幕八场,分别截取了曹七巧嫁到姜家以后30多年中的8个场景进行表现,浓缩地展现了曹七巧人性变异的完整过程。 在喧闹的喜乐声中序幕开始,姜季泽代替二哥背着七巧上场,七巧喜滋滋地粘在她以为的“新郎”背上不肯下地,还为新郎擦汗,这时的曹七巧仍是麻油铺那个活泼而富有风情的姑娘。到第一场,观众看见的就是一个僵硬的背影,七巧坐在椅子上百无聊赖地敲着木鱼,用狠毒的话辱骂丈夫。但姜季泽短暂的、功利的、浮光掠影的热情,就能激发她全部的激情和欲望。第二场姜季泽新婚,七巧当着新娘子的面和新郎调情,被歧视和压抑的性情,以变异的方式发泄出来,不惜脸面也不顾对方的羞辱。第三场分家的戏中,姜季泽为了掩饰自己偷窃传家之宝的行为,冷酷地侮辱了七巧对他一厢情愿的欲望,七巧彻底对姜季泽失望了。第四场姜季泽妄图虚构往昔的情爱,骗取七巧的钱财,但世故的七巧很快识破了这种伎俩。 第二幕的四场戏叙述狠毒、残忍的七巧如何折磨女儿。女儿长安在姜季泽家和童世舫相亲,曹七巧破坏了长安的婚事,长安试图放弃但却发现她和童世舫有了感情。在最后一场,也是本剧的高潮中,曹七巧不惜一切地破坏了长安的订婚仪式,导致长安发疯。 这部以民国时代的上海为背景的话剧,不啻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上海戏”:编剧王安忆是上海作家,导演黄蜀芹生于上海,主演吴冕是上海女人,更何况原作者张爱玲,是上海市民生活最出色的记录者。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这是一台女人戏。导演黄蜀芹以往的影视作品,就被认为是充满了女性主义的关怀。这部话剧的主创力量基本上是女性,因此,整出话剧除了表现曹七巧受到男权社会迫害,还大胆地展示了女性的欲望。曹七巧三番两次地抚摸姜季泽的胳膊和胸膛,在那里幽幽地叹:没病的身子多好……多好啊。 这个年代的人为何要去看一个旧社会女人如何被社会挤压变形的戏呢?显然,昨晚上演的话剧《金锁记》成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除了第一幕中,七巧和姜季泽之间的纠葛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神经以外,第二幕中出现的迂腐可爱的童世舫,为这出悲剧增加了些许喜剧感,尽管最后一场是激烈的悲剧。因此,上半场观众不时感慨:那时候的女人受到的压迫真厉害。而下半场,观众却不时爆发出笑声。 有的观众看了说感觉不怎么样,因为熟读了张爱玲的原著,总觉得太多细节被忽略了,韵味不足;有的观众则持相反意见,话剧的表现方式与小说不同,将近3个小时的演出,只能集中展现最强烈的冲突和矛盾,这部戏的编剧、导演、演员已经做得相当出色;也有的观众认为,名著的改编本身就是很尴尬的事,过分尊重或者过分偏离原著,都不讨人喜欢,而像王安忆这样做到抓住精髓适度修改,应该算是成功的。 |